发布时间:2025-07-04 15:25:31 阅读: 76次
來源:New Economist
特朗普2.0: 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加速推進到2Ⰳ時代
新經濟學家智庫高級顧問
馬瑛
美東時間1月20號中午12點,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國第47任總統。同日特朗普一口氣簽了一連串行政命令,除了宣布美國南部邊境地區處於緊急狀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宣布美國再次退出2015年幾乎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共同簽署的旨在減緩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宣布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另外還簽署了一係列能源相關的行政命令,包括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這項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識別並行使它們可以使用的任何合法緊急權力以促進國內能源資源的識別、租賃、選址、生產、運輸、提煉和發電”,這一舉措推翻拜登政府對化石燃料開發的幾乎所有限製。拜登上台後曾確定美國減排目標為在2035年前,基於2005年排放量減排60%以上。特朗普東山再起,肯定不會信守前政府的承諾。此外,拜登簽署的3900億美元的旨在促進綠色能源開發的《通脹削減法案》雖然不會輕易被特朗普推翻,但新政府勢必會重新評估具體條款,在法案執行過程中取其所好,廢棄不符合保守派經濟利益的補貼。
特朗普新政會把美國政治大幅度向右轉,這點是在美國乃至全球政商界意料之中的。為避免不可回避的政治風險以及潛在的訴訟,2025年1月9號,多年來積極倡導ESG的旗手,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宣布退出《淨零排放資產管理倡議》( NZAM:Net Zero Asset Managers),直接導致了這個覆蓋會員公司57萬億美金管理資產的機構在1月13號宣布暫停業務活動。據貝萊德負責ESG研究的高管私下透露:NZAM實際上已經進入解體階段。多年來積極倡導ESG、反對加密貨幣的美國證監會主席根斯樂⠯ary Gensler)⠤𘍥料,在特朗普就職當天宣布辭職,以免被特朗普直接罷免。
美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有記錄以來全球第一,近年來全球第二。特朗普新政的核心綱領就是美國至上,不願接受國際公約、協定約束。美國我行我素的行為直接嚴重影響了聯合國以及其它國際機構的正常運作:除了退出《巴黎協定》,特朗普也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此外,由於特朗普在上個任期的阻撓,世貿組織多年來其實處於停擺狀態。中國歐盟商會不具名的高級代表近日向新經濟學家智庫表示:美國目前的做法已經不是“美國第一”,而是“美國獨尊”了⠯t’s not America First, it’s America Only)。
《巴黎協定》是聯合國牽頭,世界各國經過多年艱苦的談判才達成的世界上第一個全麵遏製、減少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負麵影響的協定。2015年因為是奧巴馬當政,美國才得以成為簽署會員國,否則該協定不大可能出台。特朗普此次第二次宣布退出,對全球遏製氣候變化的努力無疑是個重大打擊。從另外角度看,雖然聯合國文本認定該協定具備法律約束力,但事實上這種約束力隻是停留在紙麵,因為該協定許多條款彈性很大,協定也沒有明確對違反協定的行為任何懲戒措施,聯合國基本上也沒有執法權。
《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是力爭把全球升溫在本世紀末控製在1.5攝氏度,避免毀滅性氣候災害的上限是2攝氏度。匯總分析各方麵信息,現在看來1.5攝氏度這目標已經無法實現了。主要原因包括:
1.《巴黎協定》實際上沒有法定約束力,該協定是個看似具體但實質上比較寬泛、抽象的全球共識或長遠目標。
2.落實《巴黎協定》必須的創新技術開發及應用已經有長足進展,如風能、太陽能、核能、氫能的推廣。但諸如碳捕捉、封存技術規模化應用仍然麵臨成本過高的巨大挑戰。碳匯市場未來發展局勢並不明朗,主要原因是全球各界對碳匯的品質保障開始質疑。
3.地緣政治、戰亂已經使各國把確保傳統能源供應安全問題視為首要目標。新能源開發及推廣受日漸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負麵影響嚴重。
4.曾一度風生水起的ESG源於投資界及資產管理界的推動。目前至少在華爾街已經基本上被擱置了:主因是資本的終極目標就是追逐中短期利潤,避免政治風險。
5. 資金不足:發達國家在2009年承諾在2020年至2025年間向全球南方貧窮國家每年援助1000億美元用以應對氣候變化,但這一承諾一直到2023年才基本實現。另外援助金額中貸款與捐贈的比例並不明晰。況且1000億美元也隻是杯水車薪。
綜合分析種種跡象,全球升溫控製在1.5攝氏度這一目標基本上已經無法實現。
比爾ⷨ茨在2023年初就表明了這個觀點,但他覺得新型核能、碳捕捉的技術開發與推廣可能有機會把升溫控製在2攝氏度。聯合國環境署2022年報告指出按現有各國出台的政策與舉措,本世紀末地球升溫將達到2.8攝氏度。歐盟指定的氣候變化監測機構哥白尼中心⠯opernicus Climate Service) 今年1月10號最新報告指出:2024年地球溫度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峰值,已經超過工業化之前(1850-1900)平均氣溫1.6攝氏度。⠀
世界倡導ESG的領軍人物之一,牛津大學教授,曾任《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SASB)董事會主席的艾克裏斯博士⠯obert Eccles) 1月14號也發表文章,明確表示控製升溫在1.5度以內的努力已經失敗。文章呼籲全球各界放棄幻想,轉換思路,盡快開始準備應對全球升溫突破2.0乃至3.0的嚴重後果。在繼續推進減緩⠯itigation) 氣候變化的同時,大力提高適應災害天氣的能力⠯daptation)。
至今仍然沒被撲滅的洛杉磯火災在美國時間1月21號已經蔓延到了聖地亞哥地區。據美國氣象部門報道,洛杉磯火災已經摧毀了15000棟房屋及車輛等,經濟損失高達2500億美元。無論這場大火是否直接由氣候變化導致,不爭的事實是,據紐約時報報道,洛杉磯的防範措施及應急方案嚴重缺失,一個例證是洛杉磯的消防設施大多是20世紀中期修建,根本應付不了當前的火災規模。⠥ 𗦜諷刺意味的是:加州是全美環保法規最嚴格的州,在減排以及碳匯市場開發方麵所付出的努力也最多。⠀
假如全球變暖不可遏製,自然災害必然會頻繁發生。極地、高原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帶來的災害相對於類似於加州的野火還是可預測,可防範的。加州未能預先準備應對不測災害,加大投資基礎設施更新改造不全是因為沒有資金與能力。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美國政治體製及運作模式導致了這個悲劇:各黨派、利益集團、群體、社區、個人的利益很難及時協調一致,致使眾多法令、規劃出台及落實過程中困難重重,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低效,甚至無效。美國環保署⠯PA)、農業部⠯SDA) 在拜登政府支持下的確在2024年出台了適應氣候變化2024-2027的三年規劃,但特朗普上台後這些規劃落實過程中肯定會困難重重。特朗普近日明確表示要徹底改造EPA,核心目標是裁員加廢除眾多環保規定。⠧普已經宣布撤換EPA署長及農業部長。⠀
相比美國,在適應難以避免的氣候變化議題上,中國與歐洲無論從政策延續性、整體規劃的完整性以及執行力度各方麵都明顯優於美國。至少在未來四年,為防止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擱淺,中國、歐洲以及全球南方的更加密切的合作是必要條件。⠥𐍦國而言,繼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度無疑有重大意義:保護水資源,確保能源及糧食供應安全是我們保障民生、和平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