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行長高參
2025年,業迎來一場“新生代”的集體亮相——至少6家新銀行進入籌建衝刺階段,包括貴州農商聯合銀行、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新疆農商銀行、內蒙古農商銀行、⠦農村商業⠩行⠯ 𖤸蘇農商聯合銀行已於去年12月獲批籌建,有望在2025年完成掛牌。
這場“新銀行潮”看似突然,實則暗含政策導向、曆史沿革與市場競爭的三重邏輯。本文從業務背景、曆史沿革、競爭趨勢三大維度,解碼這場金融變局。
業務背景:農信社改革的“最後一公裏”衝刺
新銀行的誕生,核心推動力是農信社改革的深化。截至2024年底,全國農信係統總資產超50萬億元,但長期存在的“小散弱”問題(如服務效率低、風控能力差)倒逼改革提速。此次新銀行多采用“農商聯合銀行”模式,通過 省級聯社改製 ,整合地方農信機構資源,形成規模效應。
以貴州為例,其改革方案分為兩種路徑:⠀
1. “上參下”模式:省級聯社自上而下參股地方農商行,強化統籌管理;⠀
2. “下參上”模式:地方農商行反向參股省級聯社,保留地方自主性。⠀
這種靈活設計既避免“一刀切”,又能快速提升資本實力,尤其適合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新疆南疆四地州)的抱團發展。
曆史沿革:從農信社到農商行的“三級跳”
中國農村金融機構的演變可概括為三個階段:⠀
1. 農信社時代(1950s-2000s):以合作製為主,但產權不清、治理混亂,不良貸款率曾高達20%以上;⠀
2. 農商行改製潮(2010s):2014年農信社改製加速,全國農商行數量從468家激增至657家,資本實力顯著增強;⠀
3. 省級聯合銀行時代(2020s後):2025年新銀行以省級聯合法人模式出現,目標是通過統一法人治理和科技中台建設,解決跨區域協同難題。
這一進程背後,是政策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必然選擇。例如,新疆通過“分步走”策略,先合並南疆四地州農信社,再推進全省統一法人,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競爭趨勢:差異化突圍與“新質金融”卡位戰
新銀行入局,恰逢銀行業整體麵臨“低利率、淨息差收窄、金融脫媒”三重壓力。如何在紅海中突圍?三大趨勢值得關注:
1. 普惠金融的“縣域爭奪戰”
國有大行雖強調“服務下沉”(如農行縣域貸款占比超40%),但新農商行憑借本地化基因,更易滲透小微企業與農戶。例如,江西農商聯合銀行計劃通過“社區銀行+村鎮銀行”網絡,覆蓋鄉鎮金融“最後一公裏”。
2. 綠色金融與產業融合
新銀行可依托地方特色產業(如內蒙古的農牧業、江蘇的製造業),推出**產業鏈金融**產品。畢馬威報告指出,綠色貸款增速已超25%,新銀行若綁定地方綠色項目(如貴州生態旅遊),或成差異化抓手。
3. 數字化轉型的“彎道超車”⠀
相較於國有大行,新銀行曆史包袱輕,更易構建輕量化數字中台。例如,江蘇農商聯合銀行計劃通過“智慧銀行模式”,整合全省農商行數據資源,實現風控與獲客的智能化。
結語:新銀行的“生存法則”
2025年的新銀行,既是農信社改革的“收官之作”,也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試驗田”。它們的成敗將取決於三點:⠀
能否擺脫“地方保護主義”依賴,真正市場化運作;⠀
能否平衡普惠使命與盈利需求,避免重蹈部分城商行“激進擴張”覆轍;⠀
能否借力金融科技,在數字化浪潮中構建護城河。
正如行長高參所言:“未來銀行發展的核心在於穩健經營與創新轉型。” 新銀行的加入,或將重塑中國銀行業的生態格局,而這場變革,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