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即將登頂全球動畫第一,背後的騰訊也藏不住了
作者:蒋曦儿 来源:男孩地带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7-04 17:23:51 评论数:
截至2月12日上午12時,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已突破90億元,進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名,成為了票房TOP30影片唯一非好萊塢影片!
隨著電影在全球範圍內上映,根據相關預測,《哪吒2》的最終票房成績可能會來到:
142億。
這就意味著《哪吒2》即將登頂全球動畫影片的票房第一。

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 上下滑動即可查看
為什麽《哪吒2》會飽受好評?
除了出色的劇情外,電影中精致的特效、逼真的細節,更是被評為“每一幀都是藝術”,絲毫不遜於好萊塢水準。

一直以來,總是在動畫特效上,被詬病不如好萊塢大片,但《哪吒2》卻用實力證明了中國科技技術的日新月異。
《哪吒2》的數字內容製作公司“原力數字”,也準備在北交所上市。
無相君注意到一個細節:“原力數字”的主要股東中,有著騰訊的名字,而且份額還不低。
根據招股書,騰訊旗下的林芝利創持有原力數字12.13%股份,且原力數字的第一大客戶連續三年均為騰訊集團。
去年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全球爆火,其中投資方就有騰訊,馮驥還公開調侃稱:
“從騰訊離開很多年,再次拿到他們的錢,還不用關心KPI,把單機/主機的遊戲夢圓一圓,這個故事有點勵誌。”

而今年引爆全球的動畫大片,也有騰訊的投資。
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2》,從閱文集團到騰訊動漫。
我們發現,騰訊在文化產業的布局早已超出單純的流量生意,其背後是一張宏大的戰略藍圖:
以資本為紐帶,深度參與中國新質生產力的體係建設,在硬科技、數字基建、生態經濟等領域悄然構築護城河。

提到騰訊,可能很多人的認知裏隻覺得它是搞社交、搞遊戲的。
但如果攤開騰訊的投資版圖,你會發現騰訊近些年的投資方向,正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硬科技縱深躍進。
形成了以“數字基建”、“硬科技突圍”、“生態經濟”為主的三大板塊。

“數字基建”方麵,騰訊通過孵化“騰訊雲”,來搭建雲、AI與產業互聯網的“隱形底座”。
全球領先的IT市場研究和谘詢公司IDC發布的《中國關係型數據庫軟件市場跟蹤報告》顯示,在Top 5廠商中,騰訊雲數據庫整體收入同比增速、本地部署模式收入同比增速均位列第一。
在政務雲市場中,騰訊雲深入政務服務、稅務、人社、水利、海關等多個政務場景,支撐著全國30多個部委、20餘省、500多個市縣“數字政府”的建設,為全國11億用戶提供近3000項移動政務服務,為2000萬企業提供超過100萬項數字化服務。

今天我們驚訝於中國的產業越來越高端,越來越數字化,其實都是需要這些數字基建作為載體。
數字化是產業向高端邁進的方向,也是向群眾普惠的渠道。
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地區,由於醫療資源匱乏,基層醫生普遍學曆較低,很多農民想看大病都要去城裏排隊掛號,這就導致城市的醫院經常超負荷工作。
怎麽打通城鄉醫療資源矛盾?
早在2015年開始,騰訊就和合作夥伴中邁醫療開始構思軟硬件支持,率先在一些鄉鎮醫療機構進行試點。
通過AI技術的普及,賦能鄉間專科醫生更好地看病問診,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采集病人的過敏史、既往史、個人史、檢驗檢查等情況,全麵評估患者情況,自動生成結構化的電子病曆。

為了緩解醫患矛盾,惠及更多的農村地區,騰訊持續投入資金開發完善這套AI導輔診係統。
目前,係統已經落地1000+醫院,涵蓋了近100萬醫學術語節點,以及近400萬條醫學關係鏈,能夠精準預測272種基層常見病,鑒別診斷超過3000種疾病,遠超出國家衛健委要求基層鄉鎮衛生院開展診治的66種基本病種。
在產業生態上,騰訊針對目前電商平台對商家高抽成,高服務費的痛點,通過對視頻號小店進行了重大升級,推出了全新的微信小店。
微信小店簡化了商家的入駐流程,升級了品牌認證和店鋪命名體係,並降低了保證金要求。
商家隻要有微信號和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就能注冊,店鋪及商品信息能在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等多個微信場景內自由流轉,這極大降低了中小商戶創業致富的成本和難度。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

也許很多人會說,這些平台賦能工作隻是現有技術的推廣,對於“卡脖子”的工作,還要靠華為、這些硬科技企業。
但如果你翻看中國企業的研發費用排行榜看,騰訊的排名,僅次於華為。
去年9月23日,全國工商聯發布了年度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和發明專利兩個500強榜單。
在研發投入榜單中,排名前五的企業分別為:
華為、騰訊、阿裏巴巴、比亞迪、吉利控股。
在半導體領域,騰訊投資了燧原科技、摩爾線程(GPU)等企業,配合國家的自主芯片計劃。

在自動駕駛領域,騰訊明確了自己的方向: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專注於做好“冰山之下”的基礎設施。
早在2016年下半年,騰訊就成立自動駕駛實驗室,召集了國內外知名自動駕駛領域專家,在360Ⱗ𐨦、高精度地圖、點雲信息處理與融合定位等前沿領域都做了嚐試和探索。
截至2024年9月,騰訊的智駕合作已覆蓋超過100家車企和出行科技公司,有九成車企首選騰訊作為汽車雲服務夥伴,並且為超過30家車企和出行科技公司提供海外雲服務。
根據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自動駕駛汽車需至少進行110億英裏的裏程測試,而騰訊擁有遊戲技術加持的“仿真平台”,將測試置於虛擬環境下,既大大加快了測試速度,又極大節約了測試成本。
在AI領域,除了前文中提到的AI醫療外,騰訊也投資了一大波AI大模型公司,其中不少都成了明星企業,有的也在衝擊上市。
月之暗麵、無問芯穹、智譜AI、百川智能均在騰訊投資版圖之內。

芯片和自動駕駛,還有當前正在被熱炒的AI,騰訊幾乎都有涉及。
而且布局時間,都在2015到2016這個範圍內。
可以說,對於中國科技硬核突破,騰訊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包括麵向未來,即將爆發的生物科技領域,騰訊也很早就投資包括在內的巨頭,聯合開發AI藥物發現平台,將新藥研發周期縮短40%。

平台的社會價值,是娛樂大眾、吸取傭金還是引導科技向善、產業向上?
數據顯示,2020-2024年騰訊在新質生產力領域投資額超2000億元,研發人員占比已達74%。
從“流量帝國”到“硬核科技”,騰訊可謂是當前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戰略轉型樣本。

不得不承認,騰訊從早期的娛樂產業轉向為以科技領域為主導的投資方向,並不是一種偶然。
而是一種基於對自身發展瓶頸,以及中國未來發展動能的深刻洞見。
2018年之後,中國的互聯網反壟斷監管趨嚴,互聯網用戶增長見頂,這迫使很多巨頭都在尋找新增長極。
在這個基礎上,騰訊的轉型方向的一條主線就是:
跟著國家的步伐走,走在產業創新的最前端。

比如,十四五規劃明確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列為前沿領域,騰訊就抓緊布局,在人聲鼎沸前的無人問津處,默默孵化了一批優質企業。
再比如,中國製造業占GDP比重達28%,但數字化轉型率不足30%,產業互聯網空間巨大。
騰訊就發力數字化產業,通過數字賦能,讓各行業插上“新質”的翅膀。
在文化產業上,騰訊的布局也始終緊扣國家戰略:
2018年《關於推動影視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台後,騰訊影業就連續參投《我和我的祖國》《流浪地球》等主旋律大片。
2021年的“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文化產業數字化,騰訊就立即啟動“尋境敦煌”“故宮ⷩ谨芨縷創新實驗室”等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

前不久,美國把騰訊和大疆一起列為製裁名單,很多人感到疑惑:騰訊怎麽都能上榜?
或許,美國就是看到了騰訊在科技方麵的“悶聲做大事”。
今天再看騰訊,它的角色已經從“流量平台”轉變為“新型基礎設施”。
其投資邏輯呈現明顯變化:
從財務回報導向轉向國家戰略協同,從控股型投資轉向生態共建,從商業價值優先轉向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平衡。
資本不一定是平台經濟的“收割機”,也可以是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
隨著“數據要素㗥囹딧🟢、“人工智能+”等政策深化,我們需要更多的騰訊站出來,在未來的科技浪潮中,實現越來越多的“直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