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5 07:26:57 阅读: 77次
中國最早的文字(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
山東莒縣出土過一件文物,它不想成為國寶,結果還是被國家鑒定為一級文物。因為,它的出現,把中國文明向前推了1500年。它就是日月山大口尊。
說起山東省一個小縣城——莒縣,大家可能都很陌生。周朝時這裏可是一個諸侯國,叫莒國,建國於公元前1046年。《羋月傳》裏蔣欣飾演的莒姬,就是莒國的公主。莒縣曆史文化悠久,坊間流傳莒縣有三寶:羊湯、銀杏和蘇老。
《羋月傳》:蔣欣飾莒國公主
這位蘇老,是莒縣文化館老館長蘇兆慶。他不是學院派出身,不像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那樣有著深厚的學理,但他卻是莒縣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草根學者。沒有他,我們就不知道中國還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蘇兆慶老先生
凡是幹考古的,沒有不希望挖到大墓的,一是能迅速在江湖上揚名立萬,二是從專業角度來講,能夠揭開一段曆史的真相,也算不枉此生了!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講,草根派蘇老可真是個福人!
1973年,他在陵陽河邊洗了個手,從河裏拽出一片陶瓷片,竟然順蔓摸瓜,牽出全國同時期最大的墓葬群,解決了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區別。
1999年,他都退休了,結果又在莒縣東莞挖出了薄如紙、黑如漆、硬如瓷的蛋殼陶。
2012年,他又發現了原始岩畫,填補了山東沒有原始岩畫的空白!
這三件考古盛事,隨便拎出一件,都讓蘇老足慰平生。但是,還有比這更轟動的,轟動程度不亞於甲骨文的發現。
殷墟發現了大量甲骨文,但甲骨文還不是最早的文字。還有一種文字,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1960年,莒縣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下麵這幅畫,就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可它讀什麽呢?
“日月山”文字
1960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莒縣文化館的寧靜。
“河崖裏衝出三個大‘炮彈’來!”陵陽鄉文書趙明祿打來電話。
莒縣文化館專家蘇兆慶接到消息後,馬上趕往現場。
這年春天,莒縣旱魃為虐,老百姓苦盼46天,都未盼來甘霖。至夏,暴雨如注,山洪翻滾,莒縣陵陽河發了大水。就是這一場暴雨,衝出來幾個陶罐子!
蘇兆慶來到現場後,拿走了幾個完整的陶罐。當時剛發大水,路不好走,為保險起見,他就把這些陶罐子放到一戶村民家裏保管起來。
“日月山”大口尊(把手機橫過來看……)
這三個“炮彈”,是夾砂灰陶,敞口直腹,尖底,高60厘米,口徑30厘米,壁厚3厘米。上麵刻著圖畫,根據圖畫的形狀,分別稱這三件文物為“锛”大口尊、“斧”大口尊和“日月山”大口尊。先人們好像有約定俗成的刻畫規則,這些圖畫都刻在了大口尊腹上部的同一位置。
這些大口尊都看來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應該有某種特殊的用途,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這三件大口尊為什麽下部尖尖,有什麽用途?上麵的圖畫是文字嗎?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它們的來曆。其實,甚至連蘇兆慶當時,也未能意識到它們對中國文明意味著什麽。
直到到1971年,國家在北京故宮的慈寧宮裏,舉辦了出土文物展。特殊時期,博物館的工作基本癱瘓了,連外國人都說你們中國人破壞古跡和文化,於是乎我們就舉辦了這個文物展,博物館的工作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複蘇的。據說,基辛格訪華時還去看了這個展覽。
蘇老先生趁著這個時機,把3個“炮彈”裝到箱子裏,前胸掛一個,後背背一個,手裏提一個,逃難似的坐車去了北京。3個“炮彈”加起來重達200斤!
這次文物展可不得了,國寶如雲,名器薈萃!甘肅省博物館參展的“馬踏飛燕”銅奔馬,就是從此開始四海巡展,人們紛紛盛讚它栩栩如生的造型。可是,專家們的視線卻被莒縣來的“炮彈”所吸引。
其中一個“炮彈”上的“日月山”圖畫,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這個陶文,從山東諸城、到日照莒縣、再到安徽、南京等地都有發現,這麽大的區域內發現相似的陶文,絕不是偶然。它應該是某一地區人們通行的符號。
專家都說這個圖畫是文字。可是它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古人想表達什麽意思?
曆史學家把三個“炮彈”正式命名為大口尊。
古文字學家於省吾說,日、雲、山組成,早晨雲氣承托著太陽,出在山上,形容早晨宛然如繪的旦明景象,釋為“旦”。
文字學家唐蘭說,這個字應該是“炅”的繁體字。
曆史學家田昌五先生說,這可能是一個氏族部落的標誌,山上有明月,月上有太陽。
文字是文明史開始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大口尊上的日月山圖畫是文字,那麽中國文明史就被足足上推了1000餘年。依據對陶器文字的研究,專家們提出“中國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的觀點,掀起了一陣討論中國文明史的熱潮。
這個時候,蘇老才開始後怕,他當初進京,背扛肩挑的竟然是中國6000多年文明的見證。他就隨隨便便裝在箱子裏擠車,要是碰碎了可不得了。
這個字的釋義還沒有確定下來,蘇老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這個字應該是“春”,表示春季的開始,是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員“司分者”觀測到春分時所看到的景象。如果在部落居住的地方有突出的山峰,隻要選擇恰當的觀測地點,在山峰的正西方向選擇一個觀測點,在春分時就能看到陶文中所示的景象。
為此,蘇老還親自去了陵陽河遺址觀察日出現象,結果證實,在陵陽河和朱家村東方,分別聳立著寺崮山和屋樓崮兩組山峰。每當春分、秋分的早晨,太陽就從山峰上冉冉升起,那圖景和圖畫上刻畫的一樣。
一般來說,地方上出土了什麽國寶級的文物,上級各大博物館都虎視眈眈。為此,在鑒定文物上,蘇老存著一點“私心”。他說:“如果定上級,各級博物館都會順著檔案來調。博物館是以實物為基礎的,莒縣空了,還叫什麽博物館?”就在這種矛盾心理中,蘇兆慶和鑒定的同誌打了“招呼”,盡量別定一級文物。
莒縣博物館新館
《文物藏品定級標準》規定: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具有一定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一般文物。莒縣博物館館藏12973件,僅珍貴文物就有120件。
無奈的是,日月山大口尊意義太重大了,還是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在是莒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過幸運的是,這件大口尊還是留在了莒縣,應該也讓蘇老等人鬆了口氣吧。
其實,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都發現過陶器和玉器上刻畫符號,有的研究者就把這種符號當作文字來考證。但是,目前發現的文字中,時代最早、最成係統的是甲骨文,而隻有大汶口發現的陶文,全部與甲骨文存在可比性。
特別強調的是,大汶口文化中,尤其以莒文化為典型。在莒地出土的許多大口尊上,已發現原始陶文共8種類型20個複字。所以說,莒文化應該是創造發展中國文字的最重要的文化類型。
蘇兆慶:《山東莒縣陵陽河陶文研究述要》,選自中國先秦史學會、政協莒縣委員會編:《莒文化研究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郭天佑主編,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山東重大考古發掘紀實》,齊魯書社1998年版。
俄軍編著:《文物法學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驄馬小史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係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