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五首:菰生四五尺,作得九子粽,粽裹綠荷新,粽裏覓楊梅
端午節有個標配,就是吃粽子,清香的用粽葉包裹的白米粽子,上籠蒸熟之後,可以放置一段時間,冷吃風味都無窮,粽葉的香氣滲透到米當中,涼糯可口。小時候書包裏放幾個粽子,既可以當主食,又可以當零食。剝開粽葉有種期待寶藏的歡喜,因為白色的糯米晶瑩尖子晶瑩冒出來,以尖尖最讓人食指大動,小孩子最愛啃第一口尖尖,留下齒印那種歡愉感。
那麽粽子起源何時呢,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楚國紀念屈原之死。屈原抱石投江是在農曆五月五日,當時楚國人為了打撈屈原,於是包粽子,向江中投擲粽子,以免水中的魚鱷傷害屈原遺體,後來五月五日就成了端午節,大家都包粽子紀念屈原。
屈原死在公元前278年,距今年今天2300年。
端午吃粽子,肯定和屈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粽子肯定不是專門為屈原而發明的。
一,屈原的確是自沉的,自沉在當時楚國邊遠地區的湘沅一帶,那裏當時人煙稀少,交通並不發達。關於屈原的死,起轟動效應,是相對滯後的,因為作為楚國的大夫,流放在這裏,他的死亡,層層上報,廣泛得之,應該是死亡之後的若幹日子。
二,屈原是否死在農曆五月五日,在曆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當然記錄屈原事跡是在漢朝司馬遷史記裏,那時秦國滅亡,距離屈原之死,已經百年。楚國的曆史資料缺失。那很正常,一個已經被消失的國家。
三,屈原如果確定是農曆五月五日沉江,而附近又有農民救人,往江中投擲粽子,不可能是專門為屈原發明,因為需要時間準備,隻有可能這一舉動,是當時下水救人的一種常規操作,用粽子這種方式引開水中凶猛的鱷魚和其它動物,便於人們下水救人。
四,如果屈原確定死在農曆五月,在上古還有一個祭祀龍神水神雨神的重要儀式,因為農曆五月五日,是天上蒼龍星在正天上的時候,那麽往河裏扔粽子,還有犧牲品,是一種就已流傳的上古風俗。而且史記記載,人們祭祀河神,往往還會將童女當作祭品。
這些都說明,粽子的起源,比屈原沉江更古老,但是打撈屈原的時候,是動用了粽子的,而楚國在屈原死後,端午節祭祀河神和屈原並行。楚國滅亡後,楚人保持著端午習俗,並且對外傳播開來,所以才有了粽子源於屈原之死的民間傳說。
那麽粽子起源何時呢?最早是什麽樣子的呢?
首先,粽子的粽,我們往往理解為粽葉,但是很少有人聽說粽樹是什麽,粽葉到底是什麽葉子呢?
粽子的粽,是個後來因為實物衍生的詞。
粽,是將米或者可食用的穀物,聚集在一起。
南北朝《續齊諧記》 裏有:“ 屈原以五月五月投淚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以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白雲三閭大夫,謂曲日:“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恒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月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淚羅水之遺風。 ”
那麽這裏談到了一個在民間流傳廣泛的傳說,就是說,屈原死的時候,當時楚國人哀傷,每年五月五日,用竹筒放米,投水祭祀。到了漢朝,有個人夢到屈原,屈原說,竹筒米被水中的蛟龍吃了,所以你們以後放米的時候,用楝樹葉封口,用五彩絲捆綁。所以現在的粽子上要綁楝樹葉子,都是從漢朝流傳下來的呀。
這裏麵,有很多附會和神話成分,但是點出了一點,當時楚國人向江中投放的粽子,不是現在的包的有角的粽子,是竹筒加米。
也就是在屈原楚國時代,往江水中投擲的是竹筒和米。
這個風俗,在唐朝的一些端午詩裏,得到印證,唐朝褚朝陽“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白居易“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說的都是竹筒米飯,褚朝陽說,吳國從楚國流傳的風俗,用竹筒纏上五絲,白居易說的是竹筒米飯,也是粽子,白居易談得更廣泛,因為這已經不是端午,到了夏至,南方人仍舊吃竹筒粽飯。
那麽可以確定了屈原時代的粽子,大多數是當地人,用竹筒加米,綁上五色絲線。
綁上五色絲線的原因,這是重要的祭祀龍神水神的祭品。
因為打撈和祭祀屈原,這種祭品有著更深厚的悲愴和感情,希望屈原魂兮歸來。
所以粽子的起源,比屈原早,那是南方叢林水澤的原始部落長期在自然潮濕的環境中,獲得的愛惜保護食品的一種方式,但是粽子,不限於竹筒,因為粽是一種將米食聚集保管起來的方式,那麽可以利用的都算,比如芭蕉葉,竹葉,竹筒,蘆葉,荷葉,箬葉, 菰葉,都算。
在當代的南方或者熱帶地區,芭蕉葉米飯仍舊是生活的一種常態,便於保鮮。
粽子應該是上古南方,原始社會的食品遺存。被延續並且成為了中國端午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
上文說,漢朝還在流行竹筒粽,但是加上了楝樹葉子,實際上是粽子流行以後的附加產品,因為楝樹葉子,有治療夏天腹脹,消食打蟲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進,各個地方因地製宜,各種粽子就興起。
“菰生四五尺。素身為誰珍。
盛年將可惜。折楊柳。
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魏晉 ⷠ無名氏 《月節折楊柳歌十三首 其五 五月歌》
這是最早寫粽子的詩,時段在漢末和魏晉時代,吃粽子已經不限於南方地區。因為端午節並非為屈原而發明,隻是楚國的粽子因為屈原的原因,又因為的確是夏天一道祭祀加共享的清涼美食,流傳南北。在竹林生長少的地帶,用菰葉包粽子流行。
那菰在五月生長到了四五尺高,那修長的樣子,是為誰而等待?
這麽美麗修長的葉子,可以做成九子粽,我邊想邊快樂的包粽子。
那麽漢朝末年的很多地區,都是用菰葉包粽子,且誕生了九子粽,就是九個粽子捆在一起,代表團結,繁盛,多子多福。
自然菰葉包的粽子,是呈現多角形狀,越發玲瓏可愛,而這些水生植物特有的芬芳,滲透到煮熟的粽子裏,成為端午和夏天,美麗的食品。
”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南梁 ⷠ徐君茜 《共內人夜坐守歲詩》
粽子的使用,未必是在夏天,那麽這首詩,寫的是過年守歲。
很奇怪的是,我覺得這首詩可能是兩首詩的合並,因為前麵四句寫的是端午節。
因為隻有端午節,才是桃子成熟,楊梅成熟,吃粽子的時段。
而這裏的粽子,顯然裏麵加了內容,雖然不清楚之前的粽子裏麵,到底包了哪些除米之外的食物,但是這首詩裏的粽子,居然裏麵包的是夏天的楊梅。
這說明,南北朝,水果入粽子餡,實在正常,但是我吃過紅豆粽子,還真沒吃過楊梅粽子。這也是最早的甜粽子的詩,之後宋朝的粽子詩裏多有楊梅。
這首詩的下四句,寫的是過年,有炭火,女主人帶著沉重華麗的首飾迎年。
那麽如果確定是一首詩,證明粽子的使用,不限於夏天,也用於年節。
若是夏天,和粽子一起捆綁的,應該還有楝樹葉子。因為楝葉有治療蛔蟲殺毒的作用。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綵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哀哉徇名士,沒命求所難。”中唐 ⷠ元稹《表夏十首 其十 》
唐朝更加富庶,也更看重端午節的民俗熱鬧,官方放假一天,表示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大節日,實際上民間更熱鬧,因為菖蒲酒,榴花酒的釀製會提前,粽子的製作,也不會是端午節當然天。
元稹依然采信的是端午節源於屈原。
不過他這裏的粽子,是用竹葉包成的,外麵捆紮著彩絲。
竹葉,又叫箸葉,箬葉,是水生大型竹子科的葉子,葉子寬大,包紮粽子,顏色碧綠。蒸熟的粽子有竹葉的清香,而使用的米是香粳米,剝出的粽子像一團晶瑩的白玉,和現在我們吃的粽子是相差無幾的。
當然元稹作為愛國者,肯定緬懷屈原。端午節人人都沉浸在節日的快樂美食裏,誰真的紀念屈原?
但是正是端午節,有著自身更悠久的傳承和脈絡,屈原是端午節中的華彩部分,所以端午節既有民俗那種夏天的蓬勃和快樂,也有關於祭祀屈原的深沉。
這是中國節日的博大精深。曆代端午的熱鬧和紀念屈原之間,都形成了一些爭論和感慨。
“角黍菖蒲酒,年年舊俗諳。
采衣君自樂,白發我何堪。
靜味瑤華句,閒思玉柄譚。
報之長命縷,祝慶在圖南。”五代至宋初 ⷠ徐鉉《和李秀才端午日見寄 》
粽子因為多纏如角狀,所以五代到宋朝往往用角黍,角粽描寫粽子。
包成角狀的粽子,配著菖蒲酒,是端午的習俗。
這天晚輩要穿彩色的衣裳,一是五彩辟邪,二是用彩衣愉悅老者。
端午節有著長壽長生祝福之意,也是重要的祝壽節,老人節。
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葉,喝菖蒲酒,還有要在手臂上纏五色絲。
雖然很多人認為五色絲也是紀念屈原,實際五色,是端午節的吉利色彩,起源屈原之前,五色代表五方以及土地,對應五月中天的太陽,有著祭祀辟邪的作用,在上古和民間廣泛流傳。
所以古代的端午節,流行手工製作五色絲,精美地含著虔誠祝福心意的五色絲帶,是最好的送人禮物。
“今日端午謝街坊,時節因緣要舉揚。
莫問腕頭纏百索,且將粽子吃沙糖。”北宋 ⷠ釋懷深 《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 》
粽子是要吃甜的呢還是鹹的呢?
從古詩上看,從南北朝到宋朝,粽子裏麵包裹的是甜食,比如楊梅等,而蘸糖蘸著蜂蜜吃,也是宋朝吃粽子的特色。
這可是宋朝的和尚也吃粽子。
今天端午節,要謝謝各位街坊鄰居,我要將過節和結緣一起發揚。
這是街坊送給街道寺廟粽子呢,還是僧人包粽子分發街坊?
這些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宋朝的佛教主張本土化,民間化。
這裏倒是寫得很實在,吃粽子要蘸糖。
“百裏仍秦縣,千秋憶楚臣。
符開銀艾小,粽裹綠荷新。
鄉土能無戀,愁思鬱未伸。
那堪觀霸氣,臨水送歸人。”明末清初 陳子升《五日龍川舟中時文暉先歸》
既然粽葉並不成例,自然端午可以包成粽子的,都叫粽子。
比如這首明末清初的端午詩,北方秦縣少竹,到不是從來就沒有竹子,周朝時候,這裏竹子滿地,不過曆史氣候變化,北方少水澤,竹子就少了。
但是總還是有過端午的方法。
荷葉也可以包米飯啊,所以這裏竟是,用新鮮的荷葉包成粽子,別有荷葉的清香。
他的老家在廣州,比起北方來,南方的端午節更加靈動而熱鬧。
吃著北方的荷葉粽子,他想到的是南方多水的江湖,龍舟競賽吧。
北方雖有,但是沒有家鄉乘風萬裏的那種清涼。
粽子在清朝之後開始可鹹可甜,因為已經作為了一道美食,就看裏麵怎麽包,於是出現了火腿粽,現在則有各種肉粽。
那麽粽子的包裹材料,現在也因為地區不同,有所差別,比如有網友說,家鄉用蘆葉包粽子,比其它粽子的香氣口感更好。
那麽你的家鄉,是用什麽包粽子呢,你還知道關於粽子的哪些典故?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