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吃什麽藥(小姑娘為什麽會得宮頸糜爛)
年底體檢高峰。收到體檢表後,如果發現乳腺增生、宮頸糜爛、慢性淺表性胃炎、骨質增生等疾病都列在上麵,你會緊張焦慮嗎?然而,醫生可能會輕描淡寫地告訴你,你隻需要隨訪。明明查出了“病”,怎麽能不治療呢?這是怎麽回事?本報“我的健康”微醫生圈列舉了7種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需要治療的常見病,並邀請專業醫生為大眾答疑解惑。
宮頸糜爛被誤讀
宮頸糜爛是一種經常被誤解的“病”,主要是這種“糜爛”太嚇人了。其實這種現象在過去被醫生診斷為疾病,但近年來醫學界已經認識到宮頸糜爛根本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女性進入育齡期,隨著雌激素的增加,一個原本位於宮頸管內的上皮向外延伸至宮頸外側,看似“糜爛”的表現,實際上並不是疾病。所以,沒必要害怕檢查出“宮頸糜爛”。隻有症狀性宮頸炎,如白帶增多、發黃等,才需要治療。
“宮頸糜爛”是正常生理現象
“宮頸糜爛是醫學術語史上的一大錯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副教授龐說,上世紀80年代,宮頸糜爛在美國已不再被視為一種疾病。2008年,我國也廢除了“宮頸糜爛”的名稱,取而代之的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什麽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龐說,子宮頸有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的結合部。青春期前,“鱗柱結合部”位於宮頸管;青春期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體積迅速增長並大大超過子宮,進而出現“宮頸外翻”。外翻使宮頸柱狀上皮暴露於宮頸外口,呈紅色粗糙狀(紅色是因為柱狀上皮呈單層排列,其下有豐富的血管網;粗糙是因為柱狀上皮相互融合形成絨毛或顆粒)。在雌激素的影響下,有的人有這種變化,有的人沒有。這是由於體質不同,但無論有沒有變化,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定期做檢查,避免婦科感染。
龐提醒,雖然宮頸外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生理變化後,女性相對更容易患一些婦科疾病。比如陰道炎引起的宮頸炎,患者白帶量多,顏色發黃,豆渣樣,瘙癢。這種情況下,隻需常規局部塞藥消炎殺菌即可。然而,一些感染相對嚴重,如人類乳頭瘤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它可能在未來發展成為宮頸癌。
不過,也沒必要太擔心。隻要每年進行一次常規體檢,就可以早期發現宮頸癌和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如果這兩項不納入單位體檢,3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可以每年自費做一次TCT人乳頭瘤病毒的婦科檢查。如果出現外陰瘙癢、白帶異常、同房出血等情況,女性可以隨時就診。
治療宮頸糜爛要注意吃這些
1.注意保持清淡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和清淡食物,如瘦肉、雞肉、雞蛋、鵪鶉蛋、草魚、甲魚、白魚、白菜、蘆筍、芹菜、菠菜、黃瓜、冬瓜、蘑菇、豆腐等。
2、不要吃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因為會加重盆腔充血、炎症,或引起子宮肌肉過度收縮,從而加重症狀,如辣椒、胡椒、大蒜、蔥、薑等。
3、桂圓、紅棗、阿膠、蜂王漿等熱性、易凝固、含激素的食物也要少吃。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